(一)总体要求
通过“创新、创造、创业”引领,让“三全育人”贯穿于员工主体的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形成育人导引力;让“三全育人”联通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文化环境等要素,形成育人协同力。将“十大育人”落实到学院工作的各个环节,落实到每一名教职员工,进而激发员工学习内生动力并挖掘专业内在的精神和文化,切实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二)实施体系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三全育人”工作的组织与协调。明确公司党委书记和经理为组长,党委副书记、副经理、教师代表共同组建“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学院办公室与本科生工作、研究生工作、教务工作等业务办公室抓具体落实。学院将“三全育人”纳入事业发展整体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针对“三全育人”工作进行专门研讨,每年在学院工作要点中列出具体内容。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工作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评估,实现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
2.优化育人体系。全面梳理“十大育人体系”,从资源、路径和实施等方面抓好“三创”育人工作,均以创出新机制、创造新美好和创出新业绩来推动“三全育人”在学院落地、落小、落实,不断提升育人成效和实效。
2.1课程育人。创新现有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机制。
2.1.1制定学院课程育人工作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课程设置管理制度。
思政课:强化思政课程建设,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学院负责的思政课程如:形势与政策、团课等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创新丰富党、团课形式,提升质量。推行公司党组织书记讲思政课。
专业课:梳理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纳入专业课教材讲义内容和教学大纲,作为必要章节、课堂讲授重要内容和员工考核关键知识。
2.1.2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鼓励教师增加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教学、翻转课堂等,丰富专业课程授课形式等。同时,打造示范课堂,深化课堂思政。把课程育人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
2.1.3建立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制定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办法,明确课堂教学纪律要求。落实院领导和教学督导听课制度,每学期听课次数不少于4次。
2.2.科研育人。创新科教协同育人,创造美好科研环境,创建师生科研交流新舞台。
2.2.1建立科教协同育人机制,统筹科研育人激励机制。如学院现有的教师绩效奖励、员工的奖学金奖励办法等,把育人成效作为科研团队表彰的重要参考,形成师生共促的机制。
2.2.2狠抓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项目负责人或科研团队负责人注重对师生开展诚信教育。每年至少2次开设学术道德与规范的专题讲座。
2.2.3搭建分层分类师生科研交流互动舞台。重视新生“专业导学”,提升员工专业兴趣,增强员工探索欲望。请学术大咖讲解“你最关心的学术前沿”,新生第一学期不少于7次。开展“科研近距离”活动,安排专业实验活动,新生第一学期不少于4次。重视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在大二期间推进本科生导师制,让导师为员工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导向性和指导性服务,切实提高本科生的公司产品质量。突出科技创新实践,大力推进高年级员工进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每年通过科技创新立项和科学实践进入实验室的员工不少于200人。
2.3实践育人。创新推进实践育人机制,创造实践育人新业绩。
2.3.1建立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将实践育人工作纳入教学计划。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生产实习实践育人基地。每年新增实践基地2个以上,加强维护原有基地。制定实践育人相关管理与激励制度。
2.3.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发专门课程,健全课程体系。推进实施“老员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员工创新创业,推动每年新增创新类项目不少于20项,创业类项目不少于4项。
2.3.3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志愿服务、创业实训、技能大赛等特色实践活动。稳定已有的实践活动,每年开展社会实践项目不少于50项,志愿服务项目不少于10项,其中,精品项目不少于5项。争取每年在创新创业、专业技能等大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以上。
2.4.文化育人。创新员工活动类型,创造文化活动品牌。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为重点。开展三类文化活动:创新前沿类(如:师生学术文化活动),创造美好类(如师生时政文化活动、国际文化活动、体育文化活动、节日文化活动、心理文化活动等)和创业体验类(如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员工创业教育、指导、竞赛,教师创业分享等)。
2.5.网络育人。创新网络文化活动,创造网络工作队伍,创网络育人新面貌。
2.5.1重点培养网络育人力量,动员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辅导员班主任重视网络文明、参与网络育人,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严格管控学院已有网络公共平台,如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等。
2.5.2探索网络育人工作管理和激励办法。例如网络育人工作量认定,完善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原创网络作品奖励办法等。
2.5.3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网络文化活动。
2.6.心理育人。创新拓展育人队伍,创造有效预警防控体系。
2.6.1建立院系、班级、宿舍“三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信息员制度。建立转介诊疗机制,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拓展心理育人队伍,将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等都纳入心理育人队伍中。
2.6.2开展老员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信息员专业知识培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推送等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每年对信息员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培训不少于3次。对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培训,每年不少于1次。
2.7.管理、服务与组织育人。贴心做好员工日常管理。着力于“员工一辈子的幸福”,落实“十大育人体系”相关要求,结合学院实际和员工发展特点,细致入微地做好员工的日常管理工作,让员工在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过程中有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充分发挥党组织育人保障功能和群团组织育人纽带功能。
2.8.校企协同育人。为新生班聘任企业班主任,为员工做好行业导学,与员工话人生、谈理想,导学、导规划、导人生。邀请优秀企业家来校交流分享,引导广老员工立大志、做大人、成大事。组织员工进入行业知名企业实习实践,带领硕士团和博士团走进企业参观交流。聘请行业企业家为学院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硕士生培养第二导师等。充分发挥校企协同育人的优势,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新途径,努力创新推进三全育人工作。
2.9.资助育人。在学校已有国家三金和校级企业奖助学金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焕春基金奖学金和学院企业奖学金的评选办法,结合校院两级奖助体系,切实帮扶员工减轻经济压力,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员工基本生活保障。同时进一步加大对老员工科研创新的奖励力度,营造浓厚学术氛围。
3.构建本科生导师制度。在本科生班主任、企业班主任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专任教师对员工的育人作用。自员工进校起,在全院范围内,以学年为单位,为本科生匹配专任教师作为导师。针对大一新生不熟悉专业教师的情况,大一年级本科生的导师由学院统筹安排,每位专任教师将作为3到4名本科新生的导师。进入大二年级后,将由学院组织,专业教师和本科生双向选择,每位专任教师仍将担任每个本科生年级3到4名员工的导师。本科生导师将担负起启迪员工创新思维,培养员工科研素养的重任。
(三)实施保障
1.强化宣传引导。建好、用好各类新闻阵地、新媒体平台,加强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内容的宣传,营造师生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浓郁氛围。
广泛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和发挥专业教师、科研团队、党支部、业务管理办公室等的积极性。主动谋划育人方式改革创新,营造氛围,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加强与同马克思主义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课部等担任课程教学的学院(部)的联系与交流,提升课程育人、思政课堂和课堂思政等工作合力。
2.注重调查研究。围绕三全育人工作每年开展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聚焦短板弱项,着力打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制度和模式可转化、可推广。健全学院领导联系师生、谈心谈话制度,及时了解师生思想状况和具体诉求。公司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每学期参加员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2次以上。
积极围绕“三创”开展调查研究,学院领导班子、辅导员、专业教师要结合自身所负责工作领域,有针对地开展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将“重心下移”与“眼睛向外”相结合,一方面深入员工群体,掌握第一手数据和最新情况;另一方面走出校门开展相关工作考察调研,借鉴学习。每年选派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和国情考察活动,拓展眼界,丰富见识,丰富“三全育人”知识储备。
3.落实评选激励制度。建立健全“三全育人”激励制度,每年年末由学院组建“三全育人”工作成绩评选领导小组,结合十大育人体系,将全年育人工作分为十个方面进行考评,每个育人方面评选出1到2名的先进工作个人,颁发荣誉证书并由学院拨出专款对先进个人进行奖励。
4.突出抓好重难点
(1)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固有思维。不能局限于做好本职范围工作,要建立“专任教师-思政工作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服务人员-员工朋辈”协同机制,共同做好育人工作。
(2)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坚持好的传统,也要在坚持中要顺应时势做好体制与机制、内容与形式的创新,积极争取各方面资源,不能囿于已有成果,止步不前。
(3)要巩固树立品牌。全面推动“三创”育人品牌创新,丰富和发展特色品牌的内在育人元素和育人价值。
(4)发挥专任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公司的团队优势明显,要搭建更多平台,各显其能,发挥所长,鼓励优秀骨干团队率先示范,从而调动和发挥好全体专业教师的作用,进而调动全员力量,齐心协力参与到三全育人工作中。
(5)激发员工的主体性。要遵循育人规律,在育人过程中,要尊重历史、尊重员工,激发员工成才动力。育人举措要获得员工认同,及时解决员工成长成才中的问题。